一砖一瓦方筑通达大道,勤俭谦逊实现灿烂理想
——罗时严的处世哲学
身处寒舍,心有热诚
年,罗时严出生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石弓镇王园村的一户并不富足的农民家庭。他的父母与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农民一样,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但是,这样一户贫寒的家庭却没有放弃对教育的追求。与物质贫乏相对的,是罗时严和他的家人对教育的重视。
艰苦的条件,使得那个时代的农民很难通过教育来获得更好的发展——不仅仅是因为没有钱,还因为没有学校。由于石弓镇当时没有高中,罗时严只能去15公里外的龙山镇高中读书。那段期间,学校只有单休,他两到三周回家一次,有时是走路,有时是骑借来的自行车,有时是搭车。上学之路披星戴月,放学之路承星履草。15公里的长路对他来说,不是辛苦,而是有书可读的幸运。
“我那时候,家庭条件比之前来说要好一点,所以我才有机会读书。”罗时严满怀感恩地说。“我的家人特别重视教育,哪怕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也要全力支持我读书。供我从高中到大学。”
家人的重视和自己对知识的渴望让少年时的罗时严从不敢对学习产生怠慢。年他以高于录取线33分的成绩考入阜阳师范大学的化学系。他也是是那一届龙山高中唯一一个能够进入高等学府的学生。在度过4年大学时光之后,罗时严又于年考取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并于年毕业。当问起他为什么会选择化学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时,他说:“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很喜欢化学,我选这个专业,是我的兴趣使然。我最喜欢的,一是化学,二是英语。”罗时严虽然在少年时条件拮据,但是也未曾做过违背本心的选择,喜好就是罗时严最好的向导。
至此,罗时严才走完他的求学之路,而他的人生求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精益求精,修身立命
研究生毕业之后,罗时严来到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应届高材生,他来到新华化工的第一年在化工厂研究所,研究活性炭。年调往工程指挥部。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的是外贸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工程指挥部,罗时严因为有很好的外语能力,第一次开始接触外贸相关的工作。就是在这里,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专业水准对于工作的重要性。“虽然都说我英语水平好,但是和专业的翻译师傅还是比不上。”罗时严回忆道,“我印象很深。当时要翻译一个单词是sieve,我们一般不都是说筛子嘛,但是专业的师傅翻译出来,叫筛具。那筛具和筛子这两个词放在专业文件上面,肯定是筛具更合适嘛。”从这件事里,他体会到了工作中专业性的重要。
年,罗时严来到公司的外贸处,在这里一干就是10年。这10年,也是他成长最快的10年。在这里,罗时严主要工作是协助翻译。由于有了进出口权,因此他会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在一次和韩国客户的谈判过程中,因为中韩两方的英语水平都不够纯熟,在翻译“煤焦油”的时候出现了一些表达困难。虽然整场翻译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若是因为自己一个单词卡壳,导致工作上的不畅,这对身为翻译的罗时严来说,是难以接受。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我从那开始就一直牢记这句话。”他说,“从那开始,我就一直牢记,要在工作中学习,要在工作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好,做得专业。”
年,罗时严调往工厂办公室,在这里负责公司营销和法律相关的工作,并在这里一直工作到年。年正值非典肆虐,罗时严所在的工厂向全国捐赠或出售了数以百万的防化设备,如口罩、防毒面具等,为战胜非典做出了重要贡献。年汶川地震,山西新华化工同样也向灾区和人民解放军援助了百万物资。在年的新冠疫情时期,工厂也开设了口罩生产线,加大了防化物资的生产。当说起自己所在的工厂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时,他总是感到非常自豪。
如果说年到年是罗时严通过大学知识充实自己的时期,那么年到年则是他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时期,年至今,则是罗时严真正实现自我,回报社会的时期。所谓学有所用,修身立命,正是罗时严的人生轨迹。
山西新华化工副总经理罗时严在会上作《中国活性炭出口形势分析》报告
饮水思源,常怀感恩
如果没有全家人的含辛茹苦,便没有罗时严今天的成就。
罗时严记得很清楚,在他出发前往山西上班的那一天,他的母亲是流着泪送他上车的。“即使是我去哈尔滨读研究生,我母亲也没有哭过,也许是因为那只是求学,我总是会回来的。而去山西则意味着我要在千里之外开始一段新的生活。”罗时严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任何一个从皖北平原走出来的人,总是会有浓重的乡土情节。那片土地的根,连接着他们每一个人。
罗时严每年都一定会从山西回到家乡。当同事们在节假日外出旅游时,他则在家乡的屋中,也许是陪父母聊聊天,也许是照顾照顾农活,陪伴他的家人。这种陪伴平平淡淡,不会有特别感人的言语相随,但也正是这种纯朴陪伴,蕴含着罗时严对乡土和家人最深的感激。
那片乡土上,生活着他的家人,也留下了他日夜求学的轨迹。从小学到大学,罗时严总会和每一个阶段他一两个关系比较好的老师们保持联系。他说:“所有老师都是我们的恩人。而能一直保持联络的老师,我们之间更是因为有着各种因缘际会。不仅仅是有了家人的支持,也是因为有了恩师们的培养,才有了我的今天。”罗时严与另外一个研究生期间的同学,帮助研究生时期的师母设立了一个奖学金,以赞助贫困学生的求学。这种对师恩的回报,也因此体现在他参与的奖学金项目中,这种回报,也通过这个奖学金得以传承。
对单位中的工作,对下属、同事和领导。罗时严也总是抱有感恩之情。每个在工作的人都是与身边的同事紧密联系的,一个人的成功,自然也少不了同事们的支持。他总会记得同事对自己的帮助,并总以感恩回报。
对罗时严来说,感恩不仅仅是感情的迸发,也是修炼自身的一种方式。他说,常怀感恩之人,会对身边出现的不满或者戾气抱以宽容。常怀感恩,与人为善,也是一种修行。
阜阳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83级校友罗时严应邀做客“化青春”论坛,以“不忘初心,继续学习——踏实走好科研路”为主题,在西湖校区正行楼二楼多功能报告厅与级、级和级同学分享了自己学习。
学海无边,书囊无尽
当我问起罗时严先生对未来的打算时,罗时严说:“我倒没有想这么多。对我来说,每一个阶段都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对我来说可能是我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吧。以后我可能会读更多国学方面的书,还是要从老祖宗的智慧中寻找营养。”对罗时严来说,岁月的更迭不是他停下学习的脚步的理由。“如果我现在,仅仅因为踟蹰于年龄,就懈怠了,那还怎么给年轻人做榜样,还是要与时俱进,坚持学习。”罗时严说。“学海无边,书囊无尽”,这对他来说,并不意味着闷头读书,而是通达世理,如何做好自己,如何奉献社会,如何探究处理自己和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经历的岁月愈多,罗时严对“朝闻道”的意义便也品味越深。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互联网时代,他不仅与时俱进地接受互联网内容,同时更多地回到了国学故纸中,去探寻为人之“道”之所在。曾国藩所言“勤俭谦”,“勤”指的是自身的努力奋斗,“俭”指的是自身面对花花世界的定力,“谦”则是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勤俭谦”是罗时严感触最深的三个字,也最能概括罗时严的处世哲学,正所谓“做上等人,享下等福”。
迢迢长路,一苇以航
我作为一个年轻人,罗时严先生也送给了我一句话,同时也是他送给所有年轻人的一句话:行百步者半九十。路要一步一步走,书要一页一页读。长者具有经验的优势,年轻人也有年轻的资本。年轻人行百里之路,不妨将目光放至百里之长,才不至于总被面前的失败、诱惑和挫折所迷惑。作为年轻人,我们只要保证我们每一天都有进步,每一天都有学习,那总会有到达百里的一天,在此之前大可不必急躁。
罗时严也引用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句话,送给年轻人:“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年轻人更应该找到人生的方向,而非碌碌度日。人的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对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
罗时严先生的闪光点,是中国自古以来传统读书士人精神的闪光点,我作为一个后来者,能从罗时严先生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品质:勤奋、简谱、谦和、感恩、学习和奉献。感谢罗时严先生。衷心祝愿罗时严先生,也衷心希望所有罗时严先生祝福的年轻人们,能在迢迢人生前路中,实现自己,回报社会。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张冬昊,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级研究生。
指导教师:刘福州,安徽涡阳人,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