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涡阳县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6年来,产品远销欧美,年产值多万元,其产品研发成果对整个行业贡献已达数十亿价值。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多人务工增收,成为返乡创业的典范、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少年立志,外出学艺
“这是刚刚加工好的产品,现在通过集装箱发往德国。”1月17日,笔者一行走进涡阳县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发现公司负责人卢磊正在指挥工人把包装好的工艺品装车外运。看着一辆辆满载产品的集装箱车离开厂房,卢磊清瘦的脸庞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20多年前,家境贫困,我兄妹5个,父亲靠着给人家扛水泥挣钱养家糊口。”卢磊说,因为上不起学,15岁时他就外出打工挣钱。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作为兄妹老大的卢磊成为全家人的顶梁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我15岁那年去浙江打工,因为年龄小身体弱没有人要,没有工作吃住就没有了着落,就只好住进了山上的寺庙里,饿了吃供品。”说起打工的往事,卢磊语气低沉起来,眼里闪出一丝泪花。第二年,在热心人的帮助下,卢磊进入浙江一家村企打工,开始学习工艺品制作。为了生计,为了养活全家人,他每天干最累最脏的打磨工。由于工作积极肯干、不怕脏累,很快卢磊便得到了工友们的认可和老板的赏识,随后他就被推荐学习彩绘技术。
工艺品展厅。涡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当时学习彩绘技术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传本地人,不传外来人,技术封闭。”卢磊说,为了学到彩绘技术真传,他下足了功夫,实在没有办法就偷学、自学,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学习了2个月后,卢磊就出师了,随后他又开始学习油画艺术。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卢磊的技艺达到顶点,从普通工人一跃而成为了一级设计大师。
“做了4年设计工作后,感到不满足,我开始挑战自己,大量学习和掌握国外人文景观,做出来的产品全部出口畅销。”卢磊说,后来他就在浙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经济效益良好。3年后,在返乡创业的大潮中,在涡阳县委、县政府的感召下,卢磊于年3月回到了家乡。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年卢磊投资多万元创办了涡阳县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公司取名“道远”正是取自“任重而道远”,这也表明了卢磊回乡创业的坚定决心。
“我热爱我的家乡,我要在家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卢磊动情地说,他还从浙江带回来15家工艺品加工单位共同返乡创业。
变废为宝,出口创汇
走进涡阳县道远工艺品公司展厅里,木质小凳子、手工编织的挂件等工艺品,大大小小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更令人赞不绝口、连连称奇。“这是一个圣诞礼品,上面有松枝松果,全部是用本地废弃的树皮树枝加工制成的。”卢磊随手拿起一个工艺品介绍,“每年都能出口3万个,数量多,一个订单就是27万元。”
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里,职工们正在加工工艺品。人民网王锐摄
桌子、镜子、帽子、椅子、门帘等工艺品挂满了墙上,铺满了地上,甚至过道里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其原材料全部来自于本地的秸秆、蒲草和腐烂的杨木、桐木。“工艺品的制作都是变废为宝,家里不用的玉米壳在这里都变成了宝贝。”卢磊说,目前公司利用秸秆、树枝等开发制作的工艺品有一万多个(件),产品全部销往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
“产品出口欧美,最便宜的一件多少钱?最贵的多少钱一件?”笔者很感兴趣地问。“便宜的2元钱,贵的多元。”卢磊回答说,特别是手工编织产品,备受客户青睐。
卢磊介绍,公司每年利用秸秆数量超过10万吨,不仅如此,公司每年还回收加工旧衣服、废布料等,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制作外国文化产品,环保无污染、可降解。公司有自己的产品设计开发工作室,招聘大学生进行学习和创作设计开发工艺品,形成自己的“波西米亚”风格。除此之外,公司还利用网络销售产品,有自己的网店“道远之家”,在“淘宝”上开设了销售店铺,运营微店。
卢磊介绍,公司当年建成投产,产值万元,第二年产值多万元,目前年产值多万元,年纳税超百万元。“目前公司要做好产业链,只有产业链完善了,做好产业链上下游,本地的工艺品企业才能抱团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卢磊说,涡阳县道远工艺品公司发展6年来,得到了省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