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城有三圣庙,全国各地有许多的的三圣庙。三圣庙的理念是元代道教祖师王重阳首创的。就我所看到的三圣庙,并没有统一的格式。一般都是祭奠老子,释迦摩尼,孔子三位圣人,有把释迦摩尼居中的,也有老子居中的,如我在延安北面的一个庙宇看到的。
但是丹城的三圣庙祭祀的三圣却是老子,释迦摩尼,王子晋。这恐怕是全国“三圣庙”里的唯一。问老人,他们也说不清这三圣庙里三位圣人的位置排列。
我的看法:涡阳县丹城镇的三圣庙的排列应该是:老子居中,这里是老子故里,且在三位圣人之中年龄最长;上手东面应该是王子晋,他比老子小六岁,是本地神仙;第三位是孔子,孔子比老子小二十岁,孔子要小王子晋十四岁。按照我们古代的“长者为尊”的序列,我以为丹城的年前三圣庙祭祀的三位圣人应该是这样安排的。
这三位圣人见过面吗?
应该是可能的。依据是什么呢?
“孔子年五十一而不闻道,南之沛而问礼于老聃。”《庄子》记载道。
而升仙台以南一公里的地方,正是孔子问礼碑树立的地方,这地方正是“沛”的地域,也正是汉代末年与王子晋升仙台同时竖碑的地方。在蔡邕的为王子晋所写的文章里,是要“昭示后世”的地方。我们不能忽视蔡邕的昭示:“是以赖乡仰伯阳之踪,关民慕尹喜之风。”也是“古相祭子乔之地”,是圣人汇集之地也!这时候老子七十一岁,王子晋六十五岁,如果他还与老子在丹城生活,那么,五十一岁的孔子一起在丹城与王子晋见了面,为什么没有这个可能呢?年前历史文献丢失的太多了,我们不妨开阔一下我们的思路,来一次思维的“穿越”。
我在王氏宗亲王昌元先生的引导下,去考察了三圣庙。去考察的还有中华王氏安徽站宗亲、秘书长王伟先生。
天下着蒙蒙细雨,我们一行十多人,驱车去三圣庙,不过与王子晋升仙台约一公里的地方,看到了一座重修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三圣庙,修庙的事实在被镶嵌在庙墙上的石碑记录下来,虽然斑驳,还能看得出“乾隆”等文字。
这座庙宇,你一眼看上去,怀疑是抗日战争中的堡垒,炮楼。但这座庙宇确确实实是建于年前的,镶嵌于墙上的碑记叫你不容怀疑。两层,二楼的地板没有了,地板的隔梁也已经腐烂,空空荡荡的垂下来,像是一位老人垂下的无力的臂膀。年代太久了!
我忽然醒悟:这就是前人建造的“升仙台”啊!高耸着的“炮台”,就是前人对王子晋升仙台的悟性理解。三圣庙建成“炮台”,也就是乾隆时代人们对重修升仙台的造型的理解与实践吧。所以,他与全国任何一种庙宇没有相似之处,可能也是全国的唯一的这种造型的庙宇吧。
现存的建筑还有前后两进,前为山门,后为升仙台。前山门有一排房屋,曾经是小学校舍。依稀可见那座小学的名称:《董阁小学》。
庙前还竖立着文物保护的标志。显示了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的记忆与保护的努力。那个在历史上曾经繁华与经济发达的地方,还在努力地显示给我们他的过去的形象,尽管他现在衣衫褴褛、年老蹒跚。
雨依旧在下,淅淅沥沥,打湿我们的衣衫,那是我们先祖的悲悯,那是我们先祖对我们这一代地对恢复历史文化的期望,也表示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