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凯论文力作推送苦县新考

苦县新考

文/赵凯编辑/磐石

苦县是一个让人十分困惑的地名,总给人一种理还乱的感觉。自司马迁说老子出生在苦县之后,两千多年过去了,直到今天,依然还有许多人坚持这一观点。至于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既有支持的,也有怀疑的,更有否定的。那么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在没有确凿依据的情况下,我们是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要弄清这一问题,必须追根溯源,从老子出生的时代进行深入地研究,才能做出最终的判断。为此,我经过几年的努力,搜集各种资料,经过反复的阅读、比对、斟酌,通过深入的研究,终于弄清了苦县这一困惑人们几千年的谜团。下面就苦县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与大家分享。

第一节苦的读音

苦这个字,是多音字,有多重读音,由于读音的不同,其意义自然不同,不过有的读音并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方言的问题。

1、苦读苦(ku)之音;

2、苦读怙(hu)之音;

3、苦读盬(gu)之音;

4、苦的海南话读音(houw);

5、苦的梵语读音(duhkha);

由于苦字的读音的不同,其字义自然就不同。就读音来看,如果专指地名时,就不一定专指某一个地方了。

第二节苦的含义

既然苦有这么多的读音,自然有不同的含义,下面我们先看看苦这个字不同的读音,所表示的不同含义。

一、苦(ku)的含义

据《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苦有六种含义。

1、象胆汁或黄连的味道(跟甘相对)。如苦胆、这药苦极了等;

2、难受、痛苦。如苦笑、艰苦、愁眉苦脸、苦尽甘来等;

3、使痛苦、使难受。如可苦了他;

4、苦于。如苦旱、苦夏;

5、有耐心地、尽力地。如苦劝、苦干、苦思、勤学苦练等;

6、方除去的太多、损耗太过;指甲剪得太苦了等。

二、苦(怙hu)的含义

苦(怙hu)的本义是依仗、凭借、依怙、父亲、父母。

1、怙具有恃之意。《说文解字》说:“怙,恃也。”

2、怙、恃具有父母之意:《诗小雅》说“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3、怙,具有依仗、凭借之意:《左传宣公十五年》云:“怙其俊才。”《封建论》云:“怙势作威。”

4、怙具有依靠、依附之意:《祭十二郎文》云:“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5、怙具有父母合称之意:《寄乌江十五兄文》云:“孩失其怙,幼丧所亲,旁无弟兄,藐然一身。”

怙之成语有:怙势作威、怙恶不悛、怙才骄物等。

三、苦(盬gu)的含义

1、盬,指盐池;

2、盬,有不坚固之义;

3、盬,有停止、止息之意;

4、盬,有粗劣之意。

四、苦的梵语意思

苦是佛教中的基本观念之一,是佛教对现实状况的解读和判断。在佛教中就有对苦的详细解读。

佛教将苦归结为八类,即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等。之所以会产生这些苦的现象,主要是人的欲望所造成的。按照佛教的理解,就是人的存在(生存)是有一定条件和缘分的,这就决定了人在相应的空间和时间中存在的短暂和局限性。从主观角度上讲,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从而造成了人永不满足的欲望,以及无法实现内心的欲望时而产生的失望和绝望,这就是苦。

人之所以会感到苦,其根源就在于人的无知,也就是佛语说的无明,正因为人有过分的贪欲,造成了在现实中的苦,同时也为自己留下恶缘和潜能,从而使人陷入无限的痛苦轮回之中。人要摆脱这一痛苦的人生轮回,必须用佛教来修炼,以便使人能从痛苦的人生中解脱出来,达到悟的境界,获得对人生真谛的理解。

五、苦的海南语意思

苦,在海南语的读音,只是方言的读音而已。除了苦(ku)本身的含义外,并无特别的意义,它不含有怙和盬的含义。

第三节与苦县有关的部分记载

一、值得辨析的记载

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者,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此处之“苦”,作为地名时,当读(ku)。此苦县或指秦苦县,或指汉苦县。但可能性最大的是指秦苦县,而非汉苦县,因为作为当时著名的史学家,不太可能将当时才出现的地名就冠在老子的头上,否则他就不是史学家了。

2、《史记陈涉世家》载:“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徇蕲以东,攻銍、鄼、苦、柘、谯皆下之。”

此处之“苦”,作为地名时,也当读(ku)。此处之苦县,当指秦苦县。因为此时汉朝还没有建立,苦(怙hu)这个地名还没有产生。

3、《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载:“婴度淮北,击破项声,郯公下邳,斩薛公,下下邳,击破楚骑于平阳,遂降彭城,虏柱国项佗,降留、薛、沛、鄼、萧、相。攻谯、苦,复得亚将周兰。”

此处之“苦”,作为地名时,也当读苦(ku)。此处之苦县,亦当指秦苦县。

以上《史记》中的三则有关苦县的记述,并非指苦(hu怙)县,而是指的是苦(ku)县。因怙县在此时还没有产生,所以此苦所指,当是秦苦县,因为在汉朝建立以前,只有苦县,没有怙县。苦(hu怙)县是汉朝建立之后才有的,所以怙不等于苦。

4、《汉书地理志》载:“苦,莽曰赖陵。”

此苦县,当指汉代的苦(ku)县,具体地址应该在今涡阳县义门镇。

5、《后汉书郡国志》载:“苦,春秋时曰相,有赖乡。”

此苦县,当指秦代的苦县,具体地址应该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即原张老家乡政府)。

6、《晋书地理志》载:“苦,东有赖乡祠,老子所生地。”此苦县,当指秦代的苦县,具体地址应该在今涡阳县闸北镇。

7、《宋书州郡志》载:“谷阳令,本苦县,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属梁,成帝咸康三年更名。”

此记述有有明显的错讹和混淆之语,谷阳县当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即原张老家乡政府),与苦县相隔不远。谷阳因谷水而有其名,淮阳无谷水,便无谷阳县,所以与淮阳和陈县无关,此处将苦和怙两地混淆为一地,显属错讹。

8、《旧唐书地理志》载:“真源,汉代的苦县,隋代的谷阳县。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

此处之苦县,当指秦代和汉代之苦县。即今之涡阳县闸北镇和涡阳县义门镇。此处是将秦代和汉代的苦县和在一起说了,汉代的苦县在今涡阳县义门镇,秦代的苦县在今涡阳县闸北镇。

9、《新唐书地理志》载:“真源,望。本谷阳,乾封元年更名。载初元年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又有洞霄宫,先天太后祠也。”

此处之苦县,当指秦代和汉代之苦县。即今之涡阳县闸北镇和涡阳县义门镇。此处是将秦代和汉代的苦县和在一起说了,汉代的苦县在今涡阳县义门镇,秦代的苦县在今涡阳县闸北镇。

10、《中国通史简编》载:“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说,道德经的著者是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李耳。”

此说法与陆德明的做法一样,如出一辙。从表面上看,似乎并非自己的观点,实则是自己的观点。这是拿来主义,同时也说明范文澜先生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

11、《神仙传》载:“老子者,字伯阳,楚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也。”

葛洪的这一说法,显属受司马迁和边韶的影响,连而书之。

还有许多记载,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从这些史料的记载来看,皆认为老子出生于苦县,所不同的是,在苦县定名时间的界定上存在差异,一方面说明古人对老子出生在苦县和怙县的说法早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怀疑和混淆;另一方面说明古人在记述老子出生在苦县,还是怙县时出现了混乱。

二、对上述记述持不同观点的记载

1、《老子铭》载:“相县虚荒,今属苦。”

此说法与司马迁有所不同,说明边韶曾对老子生地这一问题做过一番研究,春秋时老子生地称相,今属苦,则是当下属苦。或者秦时属苦,或是汉时属苦。边韶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在桓帝时期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他还是外戚,及陈国的相国,他既没有赞成司马迁的说法,也没有赞成刘向的说法,说明边韶不但有独立的见解,而且对老子的出生地做过实地考察,否则他就不会有“相县虚荒,今属苦。涡水处其阳。”这样十分精准的结论。

3、《高士传》载:“老子李耳,字伯阳,陈人也。”

此说法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后汉书》和《老子铭》的影响较重,只是将三种说法进行综合,并没有做深入研究。

4、《礼记曾子问疏》载:“老聃,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也。”

此说法显属受刘向,或《后汉书桓帝本纪》、《后汉书祭祀》,皇甫谧的《高士传》等作品的影响所致。同时,这也是将各种观点串并的结果。

5、《经典释文》载:“老子姓李名耳,河上云:‘名重耳,字伯阳,陈国苦县厉乡人也;’史记云‘字聃’,又云’陈国相人也。老子史记云:‘字聃’,又云‘曲里人’,一云‘相人也’。”

此说法显属受司马迁、刘向、班超、葛洪、边韶、孔颖达的《高士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后汉书桓帝本纪》、《后汉书祭祀》、《神仙传》、《老子铭》、《礼记曾子问疏》、《抱朴子内篇》等作品的影响所致。这一说法,也是将各种观点串并的结果,可见此说并没有独立的见解和实地考证。

6、《括地志》载:“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

此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较为客观,不但没有模湖不清的语言,更没有穿凿的痕迹。当理论与现实比较时,就能清楚地发现,与现实是高度的吻合,显属经过实地考察的结果,否则不会如此清晰明了。

7、《元和郡县图志》载:“真源县,望。东至州五十九里。本楚之苦县,春秋时属陈,后为楚所并。汉属淮阳国。后汉苦县属陈国,晋属梁郡,成帝更名为谷阳。高齐省入武平县。隋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县,理苦城。乾封元年,高宗幸赖乡,以玄元皇帝生于此县,遂改为真源县。”

此记述,显属拼接、抄袭所成,不但混淆了苦和怙的地理方位,而且错讹较多。此说显属全文照抄《晋书地理志》、《晋太康地记》等所造成的,说明此说根本就没有经过考证。

8、《史记集解》载:“地理志曰苦县属陈国。”

此记述,多是受《后汉书桓帝本纪》、《后汉书祭祀》、《高士传》等的作品影响所致。这一说法,也是一个没有经过考证的,属于推测注释,致使其结论有讹误。若将此苦读作怙,就正确了。

9、《史记索引》载:“按: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苦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裴氏所引不明,见苦县在陈县下,因云苦属陈。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苦音怙。”

此说法属分析和推测,缺乏有力的实地考证。此说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后汉书》、《高士传》等作品的影响较重,但仍有一些可观的说法,就是他认定了怙,苦和怙并非一地。

10、《史记志疑》载:“按四书释地又续曰‘苦县属陈,老子生长时,地尚楚未有。陈灭于楚惠王,在春秋获麟后三年,孔子已卒,况老聃乎?史冠楚于苦县上,以老子为楚人者非也’。余因考葛洪神仙传谓‘楚苦县人’,隶释边韶老子铭谓‘楚相县人。春秋之后,相县虚荒,今属苦,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并仍史误。而晋皇甫谧高士传云‘陈人’。陆氏经典序录云‘陈国苦县厉乡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篇云‘老君生于陈国苦县赖乡涡水之阳九井西李下,固未尝误。”

老子像

此说首先列举了几个人的不同观点,进而又逐一否定了其他一些人的观点,然所赞段成式之说,依然存有错讹。说明梁履绳的说法,也只是停留在分析和推理上,并没有经过深入研究和考证。

从以上各种史料的记载来看,有的记述较为混乱,给人极不清晰的感觉;有的记述显得过于谨慎,虽引用前人的说法,却没有说明理由,更没有作细致的分析,而显得苍白;还有的说法,只是将前人的说法进行罗列和串并,似乎没有自己的观点,是明显的滑头;有的虽有自己的观点,但仍存有相互对立的矛盾,致使其缺乏深入探讨和研究的痕迹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就以上这些问题,不但要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还要对其进行错讹的甄别和实地考证。从前人的记载来看,不是出在没有深入研究,就是出在没有进行实地考证上。

第四节苦县的考证

苦县到底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十分让人头疼的问题,由于记述混乱,更导致了人们理解上的难度。这一问题曾困惑了我好几年,而不得要领,几乎要放弃。后来我运用了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法,并将所能看到的有关苦县的记述全部罗列出来,进行分析比较,并将春秋时期的楚宋陈三国的地名全部找出来,才最终找到答案,揭开了苦县和怙县之间的秘密,并找到了苦县的大至所在的地理位置。

司马迁说:“老子者,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这一说法得到了葛洪等人的大力支持,但也受到了边韶、孔颖达、陆德明、梁履绳、姚鼐、马叙伦、许嘉璐等人的质疑。边韶说:“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陆德明等人认为老子是陈国苦县人,姚鼐等人则认为是宋国相县人。各说其词,却没有更确凿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正因如此,才导致了今天老子生地研究的混乱状况。

要扭转这一现象,必须沉下心来,重新深入到老子研究工作的最深处,在撇开宗教影响的同时,一个课题一个课题的研究,从根源上来揭开老子出生地的秘密。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携起手来,不惧艰辛地深入研究,才能还原一个真实客观的老子,更好地让老子的思想造福人类。

一、苦县的内涵

司马迁说老子出生在苦县,由于司马迁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我们暂且认定有这个地名。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地名呢?其中的内涵又是什么呢?

古今地名的产生,大都有以下几种特征:

1、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特征。这种状况,大多体现在有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遗迹方面;

2、具有一定的地理地貌特征。这种类型的地名,大多能够直观地反映该地区的状况,或因山、因水而有其名;

3、皇帝的赐名和改名。皇帝由于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有时候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自己所在的地方改名和赐名;

4、具有一定风土特色的地名。

5、具有特产的地名。

6、自然形成的地名。

7、因军事行动而产生的地名。

8、因人类迁徙而产生的地名。

9、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产生的地名。

10、借名和改名等等。

从这些地名形成的原因来看,苦县应该属于具有风土特色的地名一类。那么在苦县这个地方,有什么风土特色的呢?或因水苦,或因土地贫瘠,或因战乱频繁,或因官员搜刮过重,或因土匪丛生……从而导致了百姓流离失所。这些现象都或多或少地反应了苦的内涵。还有一种现象,也可能导致苦这一地名的产生。那就是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却无端地招惹是非,致使民不聊生。可见苦县这一地名,与上述这些现象都有一定的关联。

二、苦县产生于何时?

1、苦县产生于春秋吗?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者,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若此说正确,苦县在春秋时就已产生了,因为老子出生在春秋时代。这个苦县是在今天的安徽涡阳,或者在今天的河南鹿邑呢?可我翻遍所有的典籍,也没有发现春秋时,这两个地方有苦县的记载。到底是没有记载呢?还是苦县这个地名没有产生呢?或许都有可能。后来我又经过几年的努力,虽查到了苦县,却不在此两地,而是在晋国,因与老子出生地无关,应予以排除。(据《左传成公十四年传》:“卫侯饗苦成叔,宁惠子相。”《春秋左传注》:“苦成,晋国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县东而稍北约二十二里。以苦为邑名,郤犨采邑,故苦氏即郤氏。成为郤犨谥,叔为其字。”)这座苦城在今天的山西芮城,即今山西运城附近,芮城是晋国的早期都城。可见司马迁所说的并非是实地考证的结果,或是推测,或是抄袭的结论。之后我又将楚宋陈三个诸侯国的地名全部找出来,楚国有三百多个城市,宋国有一百多个城市,陈国只有十一座城市,均没有苦县。由此可以得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苦县在今天的涡阳和鹿邑根本就没有产生。惟一的苦城在山西运城,怎能是老子的出生地呢?很显然,这是司马迁的错误,是他没有认真地研究和实地考证,就作出让人匪夷所思的结论,焉能不错。

2、苦县产生于秦时期,汉沿用

最早对司马迁之说,提出怀疑的是边韶。他在《老子铭》中明确指出:“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他怀疑并否定了老子出生在苦县,并提出了老子出生在相县的说法。今属苦,就是说苦县只是现在的叫法,并不是老子出生时的地名。从前面的记载和分析来看,老子出生时,没有苦县这个地名。此说应该是他说的“今属苦”,而不是今属“怙”,说明这个苦并不在今河南鹿邑,而是在今涡阳。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经过考证而得出的结果。因边韶既是文学家,也是历史学家,既是外戚,还是陈国的相国,他并没有说老子的出生地在陈国,足见其说具有一定的客观公正性,具有很高的可信度。那么这个今属苦,又是指何时的苦呢?是指秦时?还是汉时呢?据《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史记樊郦藤灌列传》所载,苦在秦时就已产生了,汉时只是沿用了秦时的名称而已。所以,苦县最早应产生于秦朝时期,而不会早于战国。

三、苦县、怙县并非一地

关于苦县和怙县的问题,被古人搞混淆了,更有些现当代人不辨东西,一味地套用,结果弄成了邯郸学步。

1、苦县和怙县并非一地

苦是一个多音字,它有五种读音,而作为地名的只有两个,即苦和怙。苦,今天的涡阳人依然读苦,而在河南鹿邑却读怙。由于读音不同,说明它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两个地方。由于字同而读音不同,易于造成混淆,故而出现了或张冠李戴,或将二者合而为一,或者将甲说成乙,或将乙说成甲,也正因如此,才造成了典籍记载的混乱和混淆,甚至是错误。所以我们在研读有关记载苦县的史书时,很难理清思路,常常是越看越懵,越理越乱,很难找到北。这主要是史学家在记述历史时,没有经过认真的辨析、比较和实地考察的结果。

苦(hu怙)县产生于西汉时代。高帝十一年,高祖刘邦初封其小儿子刘友为淮阳国的国君,淮阳国中有怙县。此苦(hu怙)县是初始产生,苦(hu怙)不等于秦苦,也不等于汉苦。虽然苦(hu怙)县产生较晚,由于字形相同,就为后世之史学家撰史时,将两地混为一谈,张冠李戴埋下了伏笔,也为两地争论老子的出生地提供了条件。

苦县产生于秦时期,而怙县却产生于汉时期,既不是一个时代,也不是一个地方。

2、为何会有重复的地名呢?

地名的重复,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这一现象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既有人为造成的,也有不同时代造成的。早在夏商周时期,天王分封的诸侯国很多,总计约有一万多个。初建国时,大家相安无事,但随着天王的权力削弱,强势的诸侯国开始不听从天王的号令,为扩大自己的权力和地盘,对周边的小诸侯国进行侵略,直至灭国。许多小的诸侯国被灭国之后,不得不走上迁徙之路,他们迁徙到一个地方,为让人记住自己的祖国,便沿用以前的诸侯国国名为国名。由于被灭国的诸侯国被划入大诸侯国,不能沿用诸侯国的国名,便将诸侯国为邑名,这样一来,重复的地名便产生了。

秦始皇扫灭六国之后,将六国之城划归三十六个郡,郡下统县。由于许多城市,经过残酷的征战,不是残垣断壁,就是不复存在了,便重新设立了一些城市,新的地名便产生了。

王莽新郑时期,大改天下的地名,由于王莽改地名过于频繁,导致圣旨和文书不是送不到地方,就是发生错乱。正是王莽的改制,搞得天下大乱。

唐朝时,唐明皇曾下令对全国重复的地名进行清理,共清理出一千多个重复的地名,从此以后重复的地名逐渐减少。

地名的重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重复的地名,但县级以上的地名没有重复的。

苦和怙,虽然读音不同,但字形相同,若不深入分析和研究,便会误认为一地,好在读音的差别,能将其区分出来。

天静宫附近有一座被传为“李聃墓”,在墓地周围发现刻有图案许多砖石。

当地专家认为是象形文字,这也是涡阳首次发现的象形文字。

第五节苦县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一、苦(hu怙)县在何地?

苦应在何地呢?要弄清苦在何地,应先要弄清怙在何地?关于怙县问题,唐朝的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早就作了说明,他说:“按: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裴氏所引不明,见苦县在陈县下,因云苦属陈。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苦音怙。”其实这段文字,同样不易让人理解,原因是他在注释裴骃的《史记集解》时,条理不太清晰造成的,也许这就是古人的写作方式。我们在理解时只要将这段文字分成三个部分,就容易理解了。第一句到“误也”,是对裴骃注释的否定;第二句到“故云楚苦县”,是列举裴骃错误注释产生的原因;第三句“因云苦属陈”,这句说得是淮阳国中的苦县,产生的时间和历史背景;第四句是对淮阳国中的苦县注音,进一步说明了淮阳国中的苦县,不读苦,而是读怙。

关于苦读成怙这个问题,在涡阳从来没有听说过,说明怙不在今涡阳,而是在今鹿邑西部的淮阳县附近。这是因为至今鹿邑人仍将苦读作怙。在鹿邑人研究出版的有关老子出生地的文献中,都是将地名苦县之苦读作怙,而涡阳人从古到今也没有将苦读作怙的习惯。

经过对几千年的历史研究,已经证明苦和怙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两个地方,而且怙产生于汉高祖刘邦十一年,自然不是老子的出生地。可见苦县在今安徽涡阳,怙县在今河南鹿邑。

二、苦县在今涡阳

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苦在涡阳也并非一地,而是两地。此二地当为秦苦县和汉苦县。据《括地志》载:“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关于谷阳县的问题,我已在《破解老子出生地的密码》一文中作了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赘言了。鹿邑没有谷水,《光绪鹿邑县志》已做了自我否定,没有谷水就不会出现谷阳这样的地名,所以,谷阳县自然就不会出现在鹿邑了。根据《老子铭》、《水经注》等文献的记载,谷阳县就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原张老家乡政府所在地。谷阳县在此,苦县自然不远。

1、秦苦县在何地?

经过对各种史料的综合分析,苦县在涡阳是毫无疑问的,而且还有秦苦县和汉苦县之分。

涡阳县天静宫的道源桥作者摄

秦苦县应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原张老家乡政府一带。此说当然会招致疑问,其实问题很简单。

关于秦苦县在涡阳县闸北镇的说法,已经得到证明。首先苦县不在河南鹿邑,而是在今涡阳;其次是《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史记樊郦藤灌列传》中的苦县,在秦时就存在了;其三,依据《老子铭》和《水经注》等文献的记载,这个苦县在涡河的北岸,而且是涡谷二水交汇处的北岸,这就说明秦苦县就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原涡阳县张老家乡政府附近。

我这样说,可能还有人不太明白,那好我们就再做进一步的剖析。其实早在老子出生时,这个地方既没有县的编制,也没有郡的编制,只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小村庄。后来宋国的国都相(今淮北市相城乡)遭受了大火,宋国的国君为避火灾,才逃到老子出生地这个地方,在这里建起了临时国都,因这里既没有县名,也没有郡名,又因宋平公在这里处理公务,这里就成了宋国的陪都,这个地方自然就成了宋都相,自此以后这里才开始称相。都城相——今安徽淮北市相城乡,大约经过十多年的重建,已经具备了大国都的面貌,宋平公才从老子出生地陪都之相,迁回到今安徽淮北市相城乡之相。

宋平公将国都迁走之后,这个昔日的陪都便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荣耀,由于宫殿和城墙无人维修,而逐渐凋敝。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可能感到这里的人民过于贫苦,便在原相县的基础上,设立了苦县。刘邦建立了汉朝后,由于苦县在谷水的北岸,便将苦县这个地方更名为谷阳,又将苦县这个地名迁址到今涡阳县义门镇。

春秋时期,在通常的情况下,县比郡大,一个县可以统辖许多个郡。战国以后,尤其是秦时,发生了逆转,秦始皇扫灭六国后,实施了郡县制,郡比县大,一个郡可以统辖许多个县。汉时又延续了秦时的制度,使郡县制与诸侯国并存。古代的城市叫邑,而且许多城市之间的距离有时很近。如蒙县的县治和蒙郡的郡治之间的距离,仅有四十步。据此,谷阳县和苦县的相距也不会太远,不在谷阳县东,就在谷阳县西。因为那里还有一个相县,《老子铭》和《水经注》已讲得非常清楚,相县就在涡河的北岸,所以苦县只能在谷阳县的附近。

通过对《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史记樊郦藤灌列传》、《老子铭》和《水经注》等作品的分析研究,可得出秦苦县就在今涡阳县闸北镇涡谷二水交汇处的北岸,即原张老家乡政府附近。

2、汉苦县的地理位置

《旧唐书》载:“真源,汉代的苦县,隋代的谷阳县。”

《新唐书》:“真源,望。本谷阳,乾封元年更名。”

《括地志》:“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

由以上的文献可知,真源是在汉代苦县的基础上更得名,不是秦时的苦县。汉苦县在哪里呢?“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说明苦县和谷阳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两个地方。唐高宗李治之所以将县址从谷阳迁走,是因这里交通不便,尤其是谷水河道太窄,不便行大船。将县址迁往今义门镇,可以将天静宫的占地面积扩大,同时也说明义门这个地方,当时就是一座城市,所以,才能有“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之说。

秦苦县在西汉初年就被取消了县治,改称了谷阳县了,不久,又在今涡阳县义门镇设立了苦县。汉改秦苦县为谷阳县在前,在义门镇成立苦县在后。到东汉时,谷阳县被扩权,下辖四个诸侯国、两个郡,共计九十八个县,义门的汉苦县自然包括在谷阳县界。到唐高宗时,又将苦县和谷阳县合并,迁址到汉苦县,成立了真源县,治所就在汉苦县。

真源是苦县和谷阳县合并后的结果。真源县经过考证,已经证明就在今涡阳县义门镇,所以汉苦县就在今涡阳县义门镇。

我这样说,可能会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此说还不足以说明涡阳县义门就是古真源县。那好,下面我就再举一个例子。

《新唐书张巡传》:“安禄山反,天宝十五载正月,贼酋张通晤陷宋、曹等州,谯郡太守杨万石降贼,逼巡为长史,使西迎贼军,巡率卒吏哭玄元皇帝祠,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张巡是真源县令,所以才能率众抗敌。真源(即今涡阳县义门镇)在亳州的东部,隶属于亳州谯郡太守的管辖,所以谯郡太守杨万石才能命张巡西迎叛军。这一历史事件说明,真源县只能在亳州的东部,不能在亳州谯城区和亳州的西部。

通过对苦县和怙县的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怙县在今河南鹿邑西和淮阳县东部一带;

2、苦县在今涡阳县,而且是两个地方,即涡阳县闸北镇的秦苦县和义门镇的汉苦县;

3、苦县产生于秦时,并非司马迁所说的春代;

4、怙县产生于汉高祖十一年。

涡阳县石弓镇嵇山出土的汉代鎏金青铜卮国家一级文物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赵凯,老子家乡安徽涡阳人。中国文艺家俱乐部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策划协会副秘书长、涡阳县老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笔名无能子、凯旋、一帆、平凡。在多家媒体担任过主编、副总编、总编,发表各类文字两千多万字,出版专集二十余部。多次参加全国各种大赛,屡获金、银、一、二、三等奖。对老子出生地和老子思想的研究有二十多年,出版了《老子出生地大揭秘》,即将出版的有《破解老子出生地的密码》、《老子出生地地名考》、《老子出生地全息考》、《老子出生地碑刻诏书》、《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军事思想》、《文献辨析》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