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首,她的结局一直都是个谜,不论在民间还是史学家眼中,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其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西施雨范蠡远走高飞(便宜范蠡了)这种说法是西施极具诗意的一个结局,主要依据于《越绝书》的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相信大多数读者也更倾向于这一种说法,毕竟圆满的结局是我们所习惯了的一种审美观。西施被沉湖而死在《墨子》中记载有,“西施之沈,其美也”。“沈”即“沉”,而墨子生活的年代距离吴越争霸很近,其可靠性比较强,在其后的《吴越春秋》、《东周列国志》中,也都采用了这种说法。只不过沉湖而死的说法太过悲情和现实了。
上述两种说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西施究竟是怎样的结局?我们不妨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可略晓一二。吴王夫差为了报杀父之仇,灭了越国,将越王勾践带到了吴国做奴隶。在勾践的心腹大臣,范蠡和文种的极力周旋下,三年之后,勾践终于回到了故里。勾践归国后决心复仇,便和范蠡、文种规划了一个长远的复越灭吴计划,美人计便是其中的一环。
范蠡寻得两位绝色美女西施和郑旦,送与吴王夫差,用以麻痹对手。夫差在得到两位美女后,果然沉迷女色,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十年后,越国举兵灭吴,夫差兵败自杀。
最后便是西施两种不同结局的叙述。针对上述经过,可以肯定的是,勾践、范蠡、文种的最高目标便是复越灭吴,使用美人计也是他们的共识。那么,这样绝密的事情,他们三人会告诉西施事情的真相吗?答案是否定的,按常理,如此绝密之事,是不可能透露给一个民间女子的。也许有人会说,范蠡在送走西施之前已经爱上了她,可能会向她透露。第一,西施被范蠡当作政治工具送人,西施是否会对他有怨心;第二,即使西施无怨无悔,她在吴王夫差处十年之久,是否会露出些许马脚。
任何一点的差错,都可能导致勾践、范蠡、文种被杀,范蠡即使爱上了西施,也绝不会告诉她事情的真相。在西施的眼中,只有一种结果,那便是吴王夫差开恩放回了勾践,勾践感其恩德,送了两位美女给夫差消受。吴国被灭之后,勾践和范蠡分别见到西施会作何感受?勾践算得上是英明之人,见到西施后,又看到自杀的夫差倒在一边,勾践会作何感想?美女,男人总是喜爱的,君王也不例外,但想到此是亡国之道,勾践难道还会重蹈覆辙。所以,最好还是把她杀了,眼不见为净,但西施确实有功,便假以他手,在太湖上让自己的老婆或者其他人将她沉入了湖底。
范蠡也是个聪明人,他深知勾践只可同患难、不能共享福,在大功告成之时,便准备隐居他乡。当他看到十年之后的西施时,也许是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带走;也许是因为曾经的那份喜爱之情,想要将她带走。
总之,范蠡就像当初将她当作玩物送人一样,又一次将她当作玩物带走了,而西施根本不可能知道,范蠡究竟是否喜欢过她。其实不论哪种结局,对于西施来说,都是人生的悲剧。在男权当道的传统社会,她也只能像玩物一样,被人送来送去而已。
范蠡与西施携手归隐西阳镇位于涡阳县的东南部,与蒙城相邻,西阳集则因境内有条西河得名,西河又因河旁葬有历史名人范蠡、西施而得名。在西阳集路南,有一个硕大的土丘,土丘四面环水,当地人称它叫范蠡孤堆,已有余年。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将它命名为“范蠡冢”。据《安徽通志》记载:“越大夫范蠡墓在涡阳东南范蠡村。”《蒙城县志》说:“范蠡墓在县西四十五里,湖水环绕,墓浮其中,高若土山,行者皆瞻望凭吊焉。”《涡阳县志》说:“范蠡冢,清时曾奉防护。今冢在西阳集西八里,土丘隆起,古柏挹翠,黄流襄陵,曾无崩坏。”乾隆时蒙城知县淡若水碑曰:“范蠡冢,旧有范子祀”。明朝官修的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中,也明确记载着:“范蠡冢,在蒙城县西六十里。蠡仕越,既灭吴,遂乘舟入湖海而去。卒,葬于此。”晋朝葛洪在《奕记》中说:“幼披山桑人物图,考见有所谓范蠡冢者,土人谓冢为孤堆,故亦曰范蠡孤堆。又号为峨眉山,祀有女郎神,其乡人方议厘正之。”历史上的范蠡是个传奇人物,他出身贫贱,却博学多才,辅佐越王勾践兴灭吴,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他三次经商富甲一方,却三散家财,隐姓埋名自号陶朱公;他爱西施,却将她拱手送给自己的敌人,忍辱负重17年,只为国计民生。这样一个传说式人物,一定是参悟了天机,最终选择栖身古亳州涡河区域。传说中,越国胜利后,范蠡归隐江湖,与西施浪迹天涯,做了神仙眷侣,也许他们就在这西子河畔,一人垂钓,一人浣纱,朝朝墓墓长相守,生生世世永不离。不知道这功成身退后的相守,能不能抚平这位柔弱的女子17年面对敌人的肝肠寸断,以及思念爱人的柔肠百转。围着墓冢兜兜转转,至今民间求子祈福还来这里,这范蠡墓是方圆百里有名的求子山,有求必应。我想,这大概是对这对传奇眷侣最美好的祈愿。
范蠡与老子的关系
历史上有汉兴三绝,萧何、张良、韩信也有(春秋时期)三绝,即文种、范蠡和计然。计然也叫文子(生卒年不详),辛氏,名钘[jiān],字文子(一说名文子),又称计倪、计研号计然、渔父。
有个共同点老子、文子、范蠡都是楚国人。
老子唯一的学生文子
文子是老子的弟子,这在历史中已有多处记载,范蠡又师从文子,这在《文子缵义》的序中,也肯定了这样的一个事实。这样可以从史料中推断,范蠡就是老子的再传弟子,且经仔细研究老子、文子和范蠡的生平和思想,可以更进一步推断,范蠡曾直接地师从老子,听过他老人家的教诲。周敬王四年,公元前年,周王子朝作乱,奉周之典籍奔楚。作为典藏史的老子当致仕。此时,老子56岁,致仕回乡的老子比范蠡年长45岁,从年龄上看,此时的范蠡同时师从文子和老子是可能的。从后人研究他们的著作,也可以看出,老子、文子、范蠡的思想体系是一致的。直至后人还在说老子“在越为范蠡”,透露出了老子与范蠡的关系。明白老子与范蠡的关系,也就能理解范蠡一生的所作所为:青年有为,助越灭吴,功成身退;中年经商,财源广进,三散三聚;老年修道,修道得道,位列仙班。范蠡一生都在践行老子的精神。他的思想言行,无不出自老子,并有所发展,因此他成为道学家,成为四大财神之一,也就不是偶然。那么范蠡与西施的合葬墓在老子故里涡水处,也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范蠡和西施辗转各地生活最终一道向东南方向走去,目标是老子的故乡。多少个日落日出,多少次风霜雨露,他们俩布衣草鞋,喁喁而行。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条大河从西北缓缓流过,河边芦苇丛丛,如一堵围墙,河中几片白帆,犹如在天边飘浮,时而几只白鹭展翅从头顶飞过。岸上几间茅屋掩映在天边的树木花草之中,向远处望去,四面不见人烟,宛如世外桃源。原来这条河就是他要寻找的涡河,是老子家乡的母亲河;范蠡认为这儿肯定离老子家不远了,就对西施说:这里就是咱们的新家啦!这里离老子故里天静宫应很近,等安顿好以后,我就去打听老师的情况,以后就陪他老人家啦。范蠡安顿好新家后,立即打听老子的情况,经多方问询,才知道老子西出函谷关讲学去了。他们从此就在这里边修道,边等老子回来。在这里,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简单的生活。他们居住的地方四面环水,不远处是涡河,近旁有条无名小河,西施经常在河水里洗衣服,范蠡就以西施的“西”为名,取名叫“西河”,由于他们乐善好施,渐渐周围搬来许多人家,相继发展成一个村落,这个村子就取名“西阳”,沿袭自今。他们在这里一等好多年,却迟迟不见老子回到家乡天静宫。最后他们在这里故去,葬在了这里。
范蠡与西施各地的衣冠皿传说
一传与范蠡最后老死在陶地。
另有一说,西施死后葬在上海金山应当注意的是,范蠡墓不只在安徽涡阳有,在山东肥城、定陶、湖南华容、湖北石首等也都有范蠡墓,有的还是保护文物单位。这些墓的真伪,与涡阳的范蠡墓一样,皆已无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