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谯城区南部,有一座叫作“古城”的集镇,由镇名就能知道,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古城镇地处谯城区、涡阳县、阜阳市太和县和河南省郸城县的中心地带,为亳南重镇,亦为商贸重镇,历史上有“小亳州”之称。年初,古城镇被认定为安徽省第九批千年古镇。
古色古香的集镇牌坊
历史烟尘里的“思善县”,古城镇有着多年历史,古称思善侯国、思善县。乾隆《亳州志》记思善县云:“古城集,在州南八十里”。
古城集北部有村庄名为“城角”;西北约3公里的王倒座村前,有王墓,其周围经常曾出土古钱币——大泉五十、五铢钱、古剑、护心镜、酒器等。年秋,古城镇西3里的高阁村旧村迁址,当地农民在旧村址上,挖出了古墓,亦有大量古钱币、古剑等,亦说明古城是一座古老城镇。
南北朝时,思善县又称古城,隶城父县。隋至元朝,古城隶城父县。明清隶亳州、民国时期隶亳县,属于亳县第五区,区署古城集;抗战时期,亳县沦陷,其县政府迁至古城;国民党县政府均设区于此;民国三十七年(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古城区驻地,历来为公社、区公所、乡、镇驻地,年2月,设古城镇至今。
另据年《人民公社发展史》记载:古城旧属三国末年魏地,曹操下令在此设圈马城,古城又称战马城,后因战事不断,城内有居民数十户,地处偏僻,日渐衰落,留有城岗(城墙)。
如今的古城镇,在6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常住人口有2.1万余人,外来人口余人,店铺数千家,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国家重点交通项目京九铁路、商合杭高铁和G国道穿境而过,高铁古城东站发送旅客量不断攀升,让古城镇成为谯城、太和、涡阳、郸城等县区之间的客流、物流集散中心。
“古城王墓”主人成迷
在古城镇王倒坐村和王寨村之间,有一片田地明显高出周边,路边立着的一块文保单位标识牌。王寨村96岁的王柴氏表示,在她年轻时,王墓要比现在高得多,至少有村民瓦房的两倍高,后来高处的土不断被人们取走,王墓就逐渐矮了下来。墓前曾经还有石桌、石凳、石香炉等物品,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让人搬走了。
当地村民说,王倒坐村的由来,就和王墓有关。一般村庄的路,向南朝阳居多,但是,在该村村民心目中,王墓有神灵,不可冲撞、冒犯,所以这个庄的路不能向王墓方向的南面开,只能向北方修路,房子也都面向北方,所以村名叫倒坐村,又因为这个村的村民都是王姓,村名就叫王倒坐村。遗憾的是,由于前几年土地复垦和新村规划,整个村庄整体东移,老房子已经不复存在。
据村干部介绍,陵墓原来占地有十多亩,20世纪50年代曾经被挖开过,挖出了很多青石条和陶罐等。多年来,附近的高阁、王菜园、柴庙等村庄村民在打井、挖土时,都能挖出一些五铢钱、宝剑、铜镜、饮酒器皿等文物。
到底这座大墓里埋葬的是谁,一直众说纷纭。村民表示,有传该墓是东汉思善侯国国君柴文进陵墓。据考,柴文进是西汉末年丞相,后封思善侯国国君。西汉末年,王莽阴谋篡位,柴文进不顾性命偷偷将光武帝刘秀藏在家中。后刘秀起兵败王莽,柴文进被封为忠信侯,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封思善侯。
也有人表示,此为三国大将许褚的墓。根据历史记载,许褚是谯国谯人,即亳州市古城镇人。记者在《亳县古城人民公社发展史》上面,看到了有关王墓的记载,“……五四年兴修水利时,王砦(寨)村干部开墓取砖,发现铜盆一个,汉砖若干块,铜钱数枚,钱上字体古怪,今人不识。据当地老人介绍,此墓为三国曹操大将许褚之墓,因许战亡有功,追赠为安靖王,葬于此地,故称王墓。”书中还绘制了墓碑的图形,碑上书有“安靖王许褚之墓”。但据当地人表示,并没有人见到过书中样式的墓碑。
“城角”的美丽传说
古城曾是思善侯的封国,后来,在诸侯争霸中,思善侯国被吞并。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其地设置了思善县。古城镇在古代既立过“国”,又设过县,按说,古城该有完整的城墙及四门,可是,古城却只有东、西、北三条城河,东南西北有四个城墙角,没有完整的城墙。这不奇怪,据说造城时出了问题。
传说,有一天,玉皇大帝命四个仙女去思善造一座城。四个仙女担心,白天造城会惊扰黎民百姓,就在夜里从瑶池出发。四个仙女取出一个包袱单,一人扯住一个角,兜了一兜瑶池的仙土,腾云驾雾来到人间。四女在空中比量一番位置,正准备撒土造城,没想到,大寺的老和尚半夜起来念经,用力一敲木鱼,发出“啪嗒”一声巨响,把四个仙女吓得一个愣怔,手一抖,包裹仙土的包袱一哆嗦,四个角漏了一点土出来。仙土遇凡土,见风就长,长出了四角的城墙角。四仙女一见老和尚点亮佛前油灯,认为天快亮了,不能再耽搁了,只好腾空驾云而去。故此,古城只造成四个角,其他城墙都没来得及建造。
后来,玉皇大帝认为金口玉言不能更改,既然已经造了一次,只好听天由命了。所以,古城只有四个城墙角,没有完整的城池。现在的古城集北部还有一个“城角村”,仿佛印证着这段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