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种粮种好粮种粮大户在行动

北京治荨麻疹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410/8833311.html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

眼下正是“三夏”大忙时节,粮食生产压茬推进、一刻不歇。

在粮食生产一线,众多种粮大户大力推进规模经营,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02:38

强科技稳产能:让中国饭碗多装中国粮

夏日的皖北大地,绿油油的玉米苗、大豆苗正在茁壮成长。

“粮食要高产,科学管理很重要。”看着玉米、大豆已经出苗,69岁的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种粮大户徐淙祥说,现在处于定苗期,要查苗补缺,然后化学除草,接着要喷施叶面肥,这些措施一个不能落。

这是6月28日拍摄的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一个月前,徐淙祥迎来了小麦大丰收,亩产首次突破公斤。“良种配良法,优质产量高。”他说,今年在示范优良品种的大田里,他不仅精量播种,每亩地相较小农户少播约10公斤麦种,还尝试配方施肥、分期施肥,让化肥减量提效。

“我们和科技专家合作,选育种植优良品种,同时结合我们在田间试验积累的多项技术,产量比小农户高近20%。”对于“科技增粮”,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深谙其道。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五分之一,对稳定全年粮食产量、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今年我国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质量好于常年。

近年来,各地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选认科技特派员、新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举措,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仅安徽省就有名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推广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

在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记者见到对口联系徐淙祥的科技特派员乔玉强。来自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他,正与徐淙祥讨论秋粮生产和减量撒施农药肥料事宜。

“我们给农户示范推介相关技术,5年多来,在产量不减少情况下,肥料减少5%至10%,农药减少15%至20%。”乔玉强说。

7月7日,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种粮大户尚跃驾驶大型植保机在田间喷洒农药。新华社发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种粮大户除了自己精心种粮外,还带动周边村民多种粮、种好粮。张槐村村民张丙银一旦在田间发现苗情有问题,总会请徐淙祥“把脉开方”。“他会种地,而且愿意分享增产丰收的方法,我们信任他。”张丙银说。

种子是农业“芯片”,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基础。

得益于地方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楚店镇种粮大户张林森今年的亩产量最高达.18公斤,创下规模种植6年来新高。“小麦得高产,选种是关键。”他笑着说,今年秋种将把这一品种的种植面积从多亩扩大到多亩。

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粮食增产的信心也越来越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科技正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

抓机械促服务:种粮有钱挣务农有盼头

今年夏粮小麦生产期间,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种粮大户尚跃创办的农机合作社托管了约1.2万亩土地,涉及0户左右农户,亩产量约斤,创近年来新高。“一斤比去年多卖3毛多钱,效益也挺不错。”

提高粮食产量,农机是重要“武器”。行走在偌大的机库棚里,尚跃说,这些年他不断“招兵买马”,生产设备已从10年前7台套小型农机扩大到多台套大中小型农机,覆盖耕种管收各个环节。

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推进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实施全程机械化,成为一些地方狠抓粮食生产的重要着力点。

持续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实用高效农机装备;深入推进农田农艺品种与农机相适应相匹配,进一步拓展农机应用场景……我国加快推广以农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托管,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徐淙祥在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高产攻关示范田里查看苗情(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高效率和智能化,是农机转型升级的方向。

“我们的大型收割机一天能作业多亩,而普通收割机才多亩。”尚跃告诉记者,凭借农机物联网建设,农机在导航系统支持下自动走直、实时获取作业数据。“以玉米播种机为例,一行播下来,从这头到那头误差不超过5公分。”

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不断增强,农机作业服务提质扩面,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推进……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

小农户用上现代农机,离不开种粮大户的助力。

在政策支持下,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种粮大户李士银发挥规模经营优势,购买8台粮食烘干机、3台无人机等农业机械,同时建设可容纳吨粮食的粮仓、日产吨的大米生产线。

徐淙祥(右一)和儿子徐健(左一)、孙子徐旭东在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高产攻关示范田里查看新品种作物生长情况(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这些农机不仅能满足自身需求,还能为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李士银说,今年夏粮生产期间,仅无人机打药一项,服务面积就超过亩。

育主体引新人:青春力量释放种粮活力

“三夏”时节,“90后”海归硕士平东林凌晨4点30分就起床忙碌,每天要往田里跑上两三趟。

4年前,平东林回到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汊涧镇张营村干起了农业。创建“云上小农”线上平台,开通认养地块项目,让消费者通过摄像头实时追踪水稻生长全过程,目前开放的亩地已全部被消费者认领;全程托管多亩耕地,从繁多的水稻品种中精选种植2个优良稻种,收割时以高价回购,提高农民种粮效益;把秸秆变“废”为宝,发展起秸秆炭化产业……老一辈种粮人难以实现的“农事”,平东林经过探索让它们变成了现实。

7月7日,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种粮大户平东林在秸秆炭化厂房用水分测定仪检测秸秆炭粉水分指标。新华社发(朱礼明摄)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家庭农场达到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万家。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80后”“90后”耕耘在田间地头,成为粮食稳产增产的“生力军”。

令徐淙祥欣慰的是,儿子、孙子也先后跟着他一起种粮。3年前,“95后”的孙子徐旭东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中,成为试验田的“管家”。“爷爷和父亲的事业不能后继无人。”徐旭东说。

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店集镇宋来宝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收割机在麦田中收割小麦(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推开徐旭东家的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桌上的上千个纸袋。这些都是他今年以来从试验田里收集的不同品种的小麦样本。经过烘干、称重等环节后,徐旭东将采集不同品种小麦的茎、穗、叶等数据,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从爷爷徐淙祥利用一把放大镜,靠着眼瞧、嘴尝在田间选育优良品种摸索作物生长良法,到父亲徐健在连片示范田内探索优良试验品种大田栽培规律,再到如今徐旭东利用现代科研仪器配合科研院所分析不同实验环境下作物生长数据……变化的是时光,不变的是三代种粮人对科技增粮的追求。

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徐旭东在实验室对农作物样品进行称重和记录(6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当前,全国多地正在实施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安徽省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出到年,50亩以上种粮大户数量由11.87万个发展到15万个。

春争日,夏争时。粮食生产一线,无论是“老把式”,还是“新力量”,收获了夏粮的丰收,又播下新一季的种子。

文字记者:刘菁、姜刚、于文静、水金辰、刘晓宇

视频记者:屈彦

海报设计:钱程

新媒体编辑:邱世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