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安徽亳州市省级非遗棒鼓舞,感受涡阳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s://m.39.net/disease/a_t5oft8k.html

“棒鼓舞”是一种由农民自发的民间舞蹈,很早就流传在涡阳县义门一带,棒鼓舞以刘郢为中心,沿涡河两岸向东、西发展。在刘郢,老艺人们还称它为“太平鼓”,向东称之为“花棒鼓”或“花鼓灯”,向西又称为“子弟灯”。年,“棒鼓舞”被评为第二批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棒鼓舞的由来清朝末年,张乐行聚捻起义后,有个叫夏何秀的成为捻军首领,因为夏何秀精通棒鼓舞,张乐行令夏何秀组织舞蹈队,利用当地人民春节期间有十五天“燃捻放荒的习俗,聚集民众,举行军民联欢,击鼓燃捻为舞,编排唱段,用以宣扬其政令。由此以来,棒鼓舞成为了有组织的、完整的民间舞蹈。

风格与题材“棒鼓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场子”在形式上(包括舞蹈的画面),虽然和凤台、怀远一带花鼓灯的“大花场”及阜阳、颖上的“红灯舞”有些近似,但并不雷同。如演员用的五花棒、平鼓、小锣以及排势,显然与其他舞蹈不同。演出时乐队在一旁伴奏烘托,棒、鼓、锣节奏强烈,气势雄壮,粗犷奔放。“棒鼓舞”一般由男女共12人组成,主要角色有小巧、老傻、翠花婆等。通常排成“一”字长蛇、乌龙摆尾、横竖双城等阵势,主要名段有《杨三姐闹酒店》、《李三姐推磨》、《二八佳人》、《巧嘴老婆》、《对朵落》、《四番十字歌》。

棒鼓舞的特点

“棒鼓舞”粗犷、健美,大幅度的表演形式,体现出劳动人民勤奋、勇武、刚毅、向上的气质,内容健康,看后令人精神振奋,深受鼓舞,这种舞蹈一直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其舞姿优美严谨,既可逗趣、又可边舞边唱,气势雄壮豪迈,是安徽独一无二的民间舞蹈,在全国也是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对研究民间艺术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价值。它已深深植根于涡水流域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之中,每逢重大节日人们总要期盼棒鼓舞亮相街头,增添欢乐热闹的节日的气氛。“棒鼓舞”粗犷、健美,大幅度的表演形式,体现出劳动人民勤奋、勇武、刚毅、向上的气质,内容健康,看后令人精神振奋,深受鼓舞,这种舞蹈一直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棒鼓舞的发展和现状

“棒鼓舞”历史悠久、艺人多是祖辈相传。旧时均在农历节日和逢古会时演出,从十八世纪后期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一直演出不衰。年以后,在党的“双百”方针鼓舞下,“棒鼓舞”首次被选为赴京汇演节目,不久,中央舞蹈协会又赴涡阳调访,一度极为活跃。近年来,棒鼓舞被列为省级非遗后,传承人将这一传统民间舞传承下去的热情高涨,经常踩街表演。义门镇综合文化站专门成立了一个棒鼓舞传习研究中心,吸纳成员,整理了文字材料,制作了影音资料,完善了服装道具。并且在义门镇第二小学,义门镇刘营小学建立了传习基地,旨在培训第五代传承人。

涡阳县义门棒鼓舞传习基地中孩子们在学习棒鼓舞

涡阳县义门棒鼓舞表演

穿花棒鼓舞平生快来走近亳州非遗,感受涡阳棒鼓舞的风采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