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亳州晚报
“埋这五个烈士的时候我在场,他们的活(棺材)旁边都放着一块砖,上面刻的有名字。”3月14日上午,涡阳县标里镇后唐桥村村前的墓地里,93岁的唐士彬老人,指着几棵松柏下的一座座坟茔,向人们回忆起了往事。
近日,涡阳县标里镇后唐桥村村民致电本报,称该村有五座无名烈士墓,埋着年解放亳州时牺牲的烈士,据当年参与掩埋烈士的 健在者唐士彬老人讲,每个烈士的棺材旁边,都放着一个刻有姓名、籍贯等信息的砖。村民们希望,把这些烈士墓重新修整起来,鉴定烈士身份,让更多人来缅怀先烈。
3月14日,记者来到了该村,探寻这五座烈士墓背后的故事。
史记载见证亳州解放的时刻
时光回到74年前的那个正月,当时19岁的唐士彬,并不是很清楚几公里之外的“秫秸庙”(即城父镇佛君庙)那场仗是怎么打的,但他能清楚地记得,战斗很激烈,“夜里枪响得不分个”。
一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亳州 史资料》,清楚地讲述了亳县解放当日,发生的这场佛君庙战斗的全过程。
年初,豫皖苏 区为了增强六分区的武装力量,决定三分区四支队改编为十二团并划归六分区,开赴涡河以南与六分区十一团并肩作战。2月21日,十二团路经涡亳边界去阜阳。当日正值刘邓大 攻克亳县,估计会有逃敌从亳县方向东窜,十二团在行 途中,时刻做好歼灭逃敌的准备。
当走到城父寨附近,在距佛君庙村5公里的地方,发现一股敌人由西北向东南窜逃。当距离佛君庙约1公里时,部队停止前进。待敌人进入伏击圈时,该团轻重机枪各种火力一齐射向敌人,顿时冲锋号声、机枪声、喊杀声连成一片,响彻云霄。敌人在十二团猛烈炮火打击下,丢盔卸甲,慌乱地窜进佛君庙村固守,全团将士迅速将敌人困在庄内。
这股敌人是亳县国民 地方武装,约人,为首的有蒋聚五的侄子蒋献之等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卖身投靠侵华日 ,搜罗一些土匪、兵痞、流氓组成一支几百人的武装,盘踞在涡河两岸,搜刮民财,草菅人命,袭扰地方 权。日 投降后,他们摇身一变成了国民 亳县地方武装的主要力量,到处敲诈勒索、烧杀奸淫、无恶不作,群众对这帮家伙早就恨透了。
天逐渐黑了下来,由于敌人占据有利地形,经过侦察后,指战员决定凌晨4时发起总攻。经过2个多小时的激战,天亮后,战斗结束。共毙敌余人,生俘余人,我 共有10余人牺牲。佛君庙战斗消灭了国民 长期盘踞在亳县的地方武装,给涡河两岸人民除了一大害。
老人回忆 每位烈士都有一块刻有名字的砖
牺牲的解放 战士,送到后唐桥村的有七个,都摆放在村口。唐士彬的叔叔唐立严是当时的保长,他开始搜集附近村里 的棺材,准备安葬烈士。“烈士把咱的天下打下来了,还能用柳树活(棺材)吗?全部用桑树活。”唐士彬说,牺牲了几位解放 战士,村民们都很痛心,纷纷表示要厚葬他们。为了辨别烈士身份,村民们制作了七块写有姓名、籍贯的木牌子,插在坟前。保险起见,大家又给每位烈士准备了一块刻有名字的砖,“俺叔识字,我搬来砖,他刻的名字。”
唐士彬表示,烈士们都是头朝北方掩埋的,那块砖埋在棺材的南头。时光荏苒,当年该村参与掩埋烈士的六个人,在世的仅剩下唐士彬一人,刻有名字的木板,也早已不见了。在两处空墓的位置,间或会露出一小块棺木。
据村民介绍,七座烈士墓有两座是空的,大概在掩埋的当年,有一座烈士遗骸被迁走,另一个则是在50年前。附近唐东村83岁的老 员唐立任介绍,大概在年的时候,无为县一个叫夏学广的年轻人来到这里,表示要将其连长父亲的遗骸迁回去。夏学广带了一块方形的白布,说是从家里来的时候奶奶给他的,用作比对身份。开棺之后,人们看到,烈士贴身穿的衣服,和夏学广手里的布料是一样的。
村民希望 修整烈士墓建教育基地
据唐士彬和村民们回忆,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区 府和各中小学师生,在每年的清明节都来扫墓、纪念,烈士墓地松柏苍翠,时有烈士的亲人焚香祭奠,烟雾缭绕。 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包干到户后,墓地周边被耕种,松柏也多被砍伐,烈士墓地越来越小。所幸,近年来,该村村民自发地开始保护这五座烈士墓,他们表示,希望有关部门能修整烈士墓,把这里建成一个红色教育基地,教育后来人不忘先烈,爱 爱国。
唐士彬说,淮海战役的时候,他还参加了担架队,在徐州战场上待了18天,运送了很多伤员和烈士。“我小的时候,没少受国民 的气。共产 的队伍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我还要走到队伍前头。”说起当年支前的事,老人依然语气坚定。
涡阳县退役 人事务局表示,已经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去现场核查,将按规定对烈士墓进行妥善处理,并对烈士的身份进行甄别,尽力让无名烈士变“有名”。
(记者路振杰通讯员石芳霞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