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亳州晚报」

新中国成立伊始,亳州各县传统手工业发达,手工业门类繁多,酿造、编织等行业作坊遍布城乡。但是手工业从业人员众多,分散经营,个体手工业作为个体商品经济,生产条件差,技术落后,规模较小,缺乏资金,没有多少生产资料,抵御经济风险能力弱,基础不稳,有的濒临破产。

亳州各县县委、县政府一方面帮助个体手工业者恢复和发展生产,另一方面有步骤地帮助手工业者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引导手工业者逐步走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改造采用组织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即联合起来,凑集资金,建立自己的供销机构,推销自己的产品,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而不急于改变所有制形式,尽量不采取开设工厂的方式。这是手工业从业者易于接受的合作化形式,这样既可以解决手工业者的困难,发展生产,又利于走社会主义道路。

年,亳县第一个手工业合作社——建国铁器社成立。年,全县手工业者纷纷自愿组织起来,申请建社建组。年,随着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亳县手工业劳动者纷纷要求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形成一个轰轰烈烈的办社高潮。亳县手工业管理科在解放大街设立四个报名站,3天内,将手工业劳动者全部组织起来,完成扩社、建社、并社等工作,建成19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织形式上大部分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生产合作社。全县共参加户,名社员,入社户占手工业总户数的98.78%,占总人数的98.53%,从此亳县手工业生产走向一个新的时期。亳县手工业在合作化后的优越条件下,得到迅速发展,有些合作社已逐渐转成现代工业,陆续转厂。如铁器生产社转为机械厂,木器社转为木器厂,丝绸生产合作社转为丝绸厂。不但经济性质得到改变,同时经营形式集中而扩大,改革了工具,采用了先进技术,大大促进了生产,产值节节攀升,职工的政治、文化以及生活水平都得到提高。

年,涡阳全体手工业者,先后在城关、义门、高炉等镇成立了铁业、木业等生产合作社4个,84户,人。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小组3个,34户,41人。初步走上合作社道路,进行了有计划的集体生产。年1月,为进一步实现对手工业的改造任务,全县共抽区、乡干部多人,在城关、义门、西阳三个集镇进行全行业合作工作;4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工作,掀起合作化的高潮;6月3日,首次召开涡阳县手工业社员代表大会,成立组织——涡阳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年春,全县已组织起来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年的4个增加到23个,从业人员由人增加到人。

年12月,蒙城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手工业全面调查,经调查全县共有手工业从业者户,人。年全县已经发展了14个手工业合作社,13个合作生产小组。当时组织起来的有木业、铁业、竹器、车辆、文具、印刷、针织等行业。有的合作社扩大生产,用公共积累的资金购置机械,进行半机械化生产,提高产量和产品档次,购销渠道通畅,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李之平陈显锋整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