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圣志孙清清
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九分场的农机手在收获小麦(年6月6日摄)李安摄/本刊
◇“十三五”期间,全国粮食增产.7亿斤,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河南粮食增产71.1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近40%。今年,河南小麦总产达到.56亿斤,占全国的28%,稳居全国首位◇安徽省的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四位。年,安徽省粮食总产达.8亿斤,实现“十七连丰”;水稻生产大省湖北,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万亩,产量约亿斤,分别占全国水稻面积、产量的7.6%和8.8% “在中部地区,河南、安徽、湖北等省都是国家的重要粮仓,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要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是‘国之大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 作为人口大国,尽管粮食连年丰收,供给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近年来,我国粮食产区出现萎缩、粮食调出省持续减少,年全国有13个粮食调出省份,年减少到8个,年仅剩河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安徽5个省份。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支持河南等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巩固提升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地位。专家指出,这对于应对复杂国际形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深远重大意义。对中部地区来说,则是不断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机遇。 优质品种唱主角 河南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全省粮食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1.6亿亩以上,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亿斤以上。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6亿斤,占全国的1/10,居全国第二;今年,河南小麦总产达到.56亿斤,占全国的28%,稳居全国首位。 “河南粮食生产不仅解决了自身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制成品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俊忠说。 “十三五”期间,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呈现面积稳定、结构品种优化、单产持续增加、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大等特征。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粮食作物处处长魏国强介绍,河南优质专用小麦由年的万亩增加到年的万亩,增长1.5倍。“十三五”期间,全国粮食增产.7亿斤,河南粮食增产71.1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近40%。 安徽省的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四位。年,安徽省粮食总产达.8亿斤,实现“十七连丰”。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介绍,为提高小麦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安徽近年来调整优化粮食结构,持续开展小麦“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产销加一体化生产模式,打造商品性一致、品质一流的原粮基地,将单品种规模种植小麦单元制成电子地图,实现按图索“麦”。年,安徽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3%。 “我种了6年小麦,今年收成最好!”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新兴镇种粮大户张启军说,与去年相比,每亩多收多斤。他流转经营约亩地,其中亩种上当地种业公司选育的新品种。 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组对涡阳县的3块小麦示范田进行实收测产。测产结果显示:3块田亩产均超1斤,其中,张启军种植的田块亩产高达.2斤,创下安徽小麦单产新纪录,优质小麦比普通小麦一斤多卖一毛钱。 在水稻生产大省湖北,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万亩,产量约亿斤,分别占全国水稻面积、产量的7.6%和8.8%。湖北省粮食局局长胡新明介绍,全省30个示范县(重点县)都建立了20万亩以上优质粮食基地,全省优质水稻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优质稻价格较普通稻高0.1元/斤以上,带动湖北稻谷收购价格常年高于南方籼稻主产省份,每年带动种粮农民增收18亿元以上。 组团打造优质粮仓 近年来,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部地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在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记者看到一排排节水灌溉喷头整齐排列,气象站、环境监测、农业植保防控系统等现代化设备齐全,农田不“土”反而“科技范”十足。 张市镇沈家村村民石长锁说,上世纪80年代,小麦亩产斤左右,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在产量翻了一番,达到斤。 尉氏县委书记张锋介绍,近年来,全县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10.6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84万亩。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万亩以上,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在13亿斤以上,以小麦为主的主粮商品化贡献率超过80%。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孔少林表示,安徽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抓手。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平均亩产增加斤以上,为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亿斤以上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粮食生产“十七连丰”作出积极贡献。 在水稻生产大省江西省,今年早稻播种面积.2万亩,去年受严重洪涝灾害影响单产明显下降,今年呈现恢复性增长,单产每亩达到.2斤,比去年增加28斤,总产达到.6亿斤,比去年增加5.3亿斤。 江西省紧紧抓住耕地、种子两个关键点,率先在全国从省级层面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97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53万亩,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6亿元,对种业发展、水稻结构调整和农机推广等给予重点支持。 在江西南昌县蒋巷镇“智慧农场”,无人驾驶农机、田间传感器、大数据智慧平台等“黑科技”,让农民种田从“靠经验”变为“靠数据”“靠科技”。智慧农场负责人邹泰晖说,得益于无人农机的推广应用,上万亩农田只雇用26个职业农民管理。 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特色。近年来,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力量在旱地主推“探墒沟播”和“一优四改”技术。其中“探墒沟播”推广面积.4万亩,亩均增产80斤,在闻喜等7个县(市、区)示范推广“一优四改”面积5万余亩,增产效果明显。 在山西运城市夏县胡张乡王学家庭农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负责人谷王学说:“我承包的这1多亩地过去都是靠天吃饭的旱田,风调雨顺的年头亩产小麦四五百斤,遇到干旱的年份亩产二三百斤甚至绝收,去年以来通过引进喷灌设备、增施有机肥,全面推广有机旱作新技术,‘望天收’的旱田竟然也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种了几十年地,从没这么轻松过。”在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垆乡的远鹏智慧农场,农场主胡天妮说,“年,农场安装了水肥一体化智能喷灌系统。有了这个系统,我不必被‘缠’在地里,用手机就可以实时掌控作物生长情况,适时远程操作浇水、施肥。” “传统农业时代,粮食是农民的饭碗。现代农业时代,规模化、集约化粮食生产能创造财富。”一位多年在农村工作的农机专家说。如今,在湖南省湘乡市,机械化、智能化精耕细作正在掀起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 三链同构推进农业现代化 如何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以“三链同构”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成为中部省份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中部粮食生产仍面临多重挑战。 资源约束趋紧。以河南为例,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先天不足,人均耕地1.1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5,耕地总量增量空间稀缺,靠种植面积增加实现增产面临天花板。人均水资源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5,农业可用水资源紧张,对粮食可持续发展构成了较大制约。 自然灾害频发。中部地区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干旱、洪涝、冻害等气象灾害频发的特征。河南常年干旱面积在万亩以上,个别年份在千万亩以上;洪涝呈现常发态势,个别年份受灾面积在千万亩以上,今年7·20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1万亩左右,给秋粮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基础设施薄弱,粮食生产靠天吃饭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河南1.2亿多亩耕地中,还有43.5%的耕地没有实施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且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有1/3由于前期建设标准低、田间设施损坏严重,亟需改造提升。 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种粮效益普遍偏低。尤其是种粮大户扣除物化投入、人工投入和租地成本后,每亩年均收益在元左右,限制了扩大生产的能力。 多位受访基层农业干部指出,中部地区要抓住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藏粮于技方面,河南近年来加快国家生物育种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间培育小麦新品种个,玉米新品种个,构建1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成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持续开展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 目前,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年产值达到1.16万亿元,是河南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生产了全国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正由“中国粮仓”“国人厨房”向“世界餐桌”转变。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刘志杰说,近年来山西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涌现出一批耕、种、防、收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或全程托管的典型,架起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桥梁,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开展托管服务后,小农户的地实现了集中连片耕种,田埂消除增加了耕作面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亩产,收获烘干仓储环节减少了损耗,粮食增产效果明显。 山西寿阳县嘉禾公司采用大型机械进行集约化田间管理,玉米亩产达到斤,比周边增产斤以上;山西新绛县三泉镇双陀村村民王健林告诉记者:“原来种一亩玉米费用为元,托管后费用为元,而且机械化作业比我自己种每亩增收元左右。我现在将4亩地完全托管给合作社了。” 江西推动粮食产业集聚发展,加速粮食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在政策、项目、资金上,推动产业向优势区集中布局,加大对粮食产业经济大县的支持力度,支持粮食产业经济靠前的县更多地进入全国粮食产业经济百强县名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粮食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卢仕仁表示,安徽在重点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同时,加快融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努力打造乡村振兴安徽样板。 (参与采写记者:苏晓洲姜刚徐海波王飞航范帆周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