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安徽日报」
时序轮替,见证奋斗足迹。
即将过去的年,大家都“蛮拼的”。
无论你是写字楼里加班加点的白领,
是穿梭在街头巷尾的外卖小哥,
是挑灯夜战的高三学生,
还是在田地里挥洒汗水的种粮农民,
这一年,我们努力过、奋斗过,也收获过。
和奋进的安徽人一样,安徽经济如一艘巨型“航船”,也在劈波斩浪、笃定前行。这一年,安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让“船”上的所有江淮儿女感受到“前进的动力”和“稳稳的幸福”。
“潮头”上的安徽,创新动力澎湃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安徽号”经济巨轮的强大优势。
12月11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安徽年度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8,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年是安徽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的奠基之年。
一年来,安徽统筹推进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安徽省“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正式开通试运行,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稳步推进。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家,“一室一中心”32家,省重点实验室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院士工作站72家。
安徽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增强“第一动力”,保持“第一方阵”。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跨越发展战略支撑,让安徽勇立全国创新发展格局的潮头。
协调共进的安徽,与沪苏浙携手“共舞”
“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格局新的共进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共进安徽”的概念。
何为“共进”?如何“共进”?它是城市乡村、区域板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共同发展”与“共同进步”,其根本措施是协调发展。
形象的来说,处理复杂经济社会关系犹如“弹钢琴”,统筹兼顾各方面发展如同“指挥乐队”,只有协调,才能奏响现代化美好安徽的“交响曲”。
连南接北,左右逢源,是安徽独特的区位优势。安徽也成为中部地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桥头堡”。因此,落实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是安徽推进协调发展、建设“共进安徽”的重大机遇和有力抓手。
城与城、区与区、产业与产业……我省加快推进五个“区块链接”建设,将其作为我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抓手,通过“块”上链接,实现我省与沪苏浙的等高对接。在一次次务实合作、一个个具体项目中,“链”上的长三角爆发出强大的发展合力。
今年9月,增强长三角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推进大会在蚌埠召开。这是一次振兴皖北的再对标、再发力、再出发,吹响了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号角。
皖北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我省以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为突破口,持续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制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以园中园、投资合作等模式深化与沪苏浙园区共建,加快建设“6+2+N”承接平台,加速皖北全面振兴步伐。
当前,皖北地区正加快铸造制造业的“硬核”实力,推动经济提质、扩量、增效,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12月初,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上海市3个区、江苏省3个市、浙江省2个市将结对帮扶我省的8市,其中,徐州和淮北成为帮扶合作的“结对子”城市。
干部互派挂职、共建产业合作园区、资本与项目对接……通过城市结对,打出“合作+帮扶”组合拳,不但是城市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携手”,还是先发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先富带后富的“拉手”。
“四手联弹”强合作,“四化同步”增动力。更高质量一体化的长三角,一股共进之力持续激荡。
“不能错过的安徽”,
塑造企业家点赞的“投资热土”
“错过浦东、错过深圳,现在决不能错过安徽。”一位企业家对安徽这么评价道。
安徽的硬核实力和营商环境是吸引企业的重要因素。先看一组数据:今年前10个月,全省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个,实际到位资金.1亿元,同比增长15.5%;截至11月底,全省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已开工项目个、总投资额亿元;签约项目个、总投资额.9亿元。
这要得益于安徽招引项目和发展产业的一套“战法”和“打法”。今年以来,安徽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思维,形成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高端资源要素汇聚的强大引力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断增强。
着眼补链延链强链和形成完整产业生态,在全球范围内确定“双招双引”的重点企业、核心技术、高端人才和团队,形成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明确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这也是安徽首次多层面呈现完整的产业链图谱,对全球范围内的头部企业、核心技术、高端人才团队均划出了重点,为全省“双招双引”按图索骥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打通了发展新兴产业从“是什么”到“干什么、怎么干”的实践逻辑。
“图谱”描绘好,一套专业化的招商“打法”全面推行。我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立招商引资“发榜”机制,推动专业化市场化招商。
与此同时,成立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省领导领衔领办,抓产业“施工图”落地,用好资本力量,优化产业生态,构建贯通协同、闭环运行、扁平高效的机制体系,深入精准推进“双招双引”。
扩大招商线索来源,“平台”“基金”双管齐下,跟踪服务加速项目落地,通过专业化、市场化招引,这些高效率的“打法”,让项目“找得到、引得来、落得下、留得住”。
发挥有效市场作用,还要打造有为政府。“顶格战法”就是有为政府的典型代表。今年3月以来,芜湖市创新政企沟通机制,开启每周一次的“畅聊早餐会”,每周以特定主题或产业分类邀请企业家参加,开门问策、畅通渠道、以商招商。早餐会的背后,是安徽正推进的“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的“顶格战法”,努力让干事更高效,企业家更舒心。
活用资本的力量干事成事。今年6月,“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专项行动”启动;8月,《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发布,提出要大力开展创投风投“双招双引”,学懂资本市场,建好资本市场,用好资本市场。
借力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政府投资基金运营效率,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这套发挥资本力量的“打法”有力促进了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了经济提质增效。
11月初,我省出台意见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将对工业企业实施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分类采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举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用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抓住工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从“数量论英雄”到“亩均论英雄”,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提速,促进经济发展从重“体量”到讲“质量”的转型,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有“温度”的安徽,民生保障更有“质感”
“这一年,你过得咋样?”探民生,百姓感受最真切。
“退役军人技能提升培训班,让我看到了希望。”亳州市涡阳县的郭明明,返乡创业有培训,迎来了果园大丰收。
“助浴椅、防滑地垫和无线呼叫器,好实用。”池州市翠微苑小区的独居老人成爱莲对适老化改造竖起大拇指。
“家门口就有婴幼儿照护试点园,带孩子不愁。”合肥市明光路填海巷社区的王女士,上班带娃两不误。
……
总有一个故事让你感受到有“温度”的安徽。江淮大地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更注重民生为本、提升发展温度。
真金白银惠民生。看数据,截至10月底,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2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4%。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作有着落,日子有奔头。1月至11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8.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同比增长9.88%。
收入“蛋糕”不断做大。前三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名义增长11.6%。既要有钱花,也要愿花钱。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亿元,同比增长22%,高于全国5.6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如今,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参保实现全覆盖;对困难老人实行应养尽养、应保尽保;完成城乡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个;完工农村饮水工程养护处;改造农村危房户……
一个又一个数据,记录的是全省城乡居民沉甸甸的获得感;一个又一个民生新亮点,展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让人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迈上新征程,安徽将继续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以更大发展成就,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更大提升。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今天的安徽,不能错过!
未来的安徽,值得期待!
稳稳的“安徽号”巨轮,
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
乘万里长风,
意气风发,
正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字:王弘毅何珂
图片:视觉安徽
编辑:琚常佳王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