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福州散文力作推送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

文/刘福州编辑/磐石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

年,老狼的一首《同桌的你》,不知唱哭了多少同学,又让多少同学毕业后相聚成为常态。这首歌几乎属于一个时代的印记,是高晓松的成名经典。高晓松曾表示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源于当初给初恋女友梳头发时产生的,当时高晓松与初恋女友在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子租了一间民房,有一天早上他在为女友梳头的时候,突然大叫一声“有了”,随后他就迅速放开手,来不及找纸,就在一本书的封底上写下了他的瞬间灵感,这就是《同桌的你》。这首歌在年时获得了春晚“观众评选最喜爱节目金奖”,在年的时候还被评选为“华语金曲奖”。很多年过去了,但是这首歌却依然流传至今,成为毕业时最伤感的离别歌曲,也成了同学毕业多年后聚会时必唱的歌曲。

每当听到这首歌,我自然会就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同桌,有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也有大学时的同桌,有男生、也有女生,但印象最深刻的,一直想联系但总联系不上的,是我读小学时的同桌,女同学沈荣花。

沈荣花,安庆人,当时她的父亲老沈是下放干部。上世纪70年代,下放知青一般是未婚青年一人或几人一起下放到某地,当年神桥大队就先后来过30多位男女知青,主要来自上海、蚌埠等城市,后来也有从涡阳县城下放过来的。但下放干部往往是一家人,当时老沈就是带着老婆孩子一家,从安庆利新农场下放到涡阳县石弓镇神桥大队安家落户的。当时他们的家安在西神桥村,住在一家村民废弃的院子里。

沈荣花同学,大约是小学三年级时随父母一起从安庆利新农场小学转学到神桥小学三年级的,与我同班学习,一起坐在教室中间的第一排座位上。她皮肤白皙、衣着鲜艳,性格开朗、爱好广泛,个子比同龄人要高出半头,特别是普通话说得很好,所以在普通的农村小学里显得特别耀眼,可以说是鹤立鸡群。刚开始大家都很疏远他,甚至刻意回避她。我虽然和她坐在一起,但很长时间也不会主动和她说一句话,甚至还小心翼翼地和她划清界限。但她热情主动、乐于助人,特别是那时候我学习并不努力,有时上课还会做小动作,她就会在一旁提醒我、阻止我。有时作业完不成,受到老师批评,老师不让我回家,直到完成作业。她就会主动留下来,陪我一起完成作业。

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天上午,有一节课要用毛笔写大字,写的好老师会用红笔在字上画一个圈,写的不好老师会在字上打一个差。可能是因为太贪玩、写大字太不用心了,那次我的毛笔字一个红圈都没有得到,得到的全是一个个刺眼的红差,老师当场就要求我重写三遍,不写好不能走,不写完不能回家吃饭。接到老师退回的大字本,我哇哇大哭,但又不敢不写。沈荣花同学就在一旁,默默地陪着我,帮我擦去眼泪,帮我准备笔墨,并耐心地做着示范。终于完成了,也早已过了吃饭的时候。

自此以后,我们俩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她学习认真,课堂注意听讲,下课及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受她影响,我渐渐地也养成了课堂注意听讲、下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的好学生,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有一学期还获得了三好学生的称号。不知是出于感谢还是友谊,我有次心血来潮,高兴地邀请她到我家吃饭。要来一位小同学,特别是下放干部的女儿,又来自大城市,我母亲特别重视,做了丰盛的食物,现在想来不过是几个家常菜和北方的面食,但她吃得很香很高兴。后来,她的父母还专门就此事向我母亲表达了谢意。是时,我父亲担任神桥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与沈荣花的父亲老沈,有很多工作上的接触。后来又因孩子在同班读书、同桌学习,我们两家自此就有了更多的来往。

无忧无虑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刻。可能是她父亲的问题解决了,也可能是她父母想让她回城里的中学接受教育,小学毕业后她就回了安庆。自此就断了联系,至今音讯全无。但每次听到《同桌的你》,就自然想起了同桌的同学,想起了沈荣花同学。我曾多次找人打听她的消息,也请在安庆工作的同学和朋友试着找到她,但至今一无所获。我相信以她的聪明和美丽,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发展,一定会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才得以相见。相见时我们一定一起唱起《同桌的你》:

............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

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

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

............

刘福州

年3月5日写于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刘福州,男,年12月生,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曾主持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1项、省教育厅研究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课题、国家广电总局课题研究多项。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学术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理论前沿》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我国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现象透视》、《网络信息化与社会思潮引领机制构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评析》等著作3部。现兼任浙江省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浙江省高校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873.html